喝茶用什么杯子最好?

鑫和白酒网 47 2024-02-25 06:17:27

喝茶用品茗杯:品茗杯的选择有“四字诀”:小、浅、薄、白。小则一啜而尽;浅则水不留底;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;质薄如纸以使其得以起香。

品茗杯不仅外形要有特色,要注重杯子的大小、壁厚程度、杯口的弧形等特征,还要注意在色泽上(特别是内壁色泽)更应宜茶。如品茗杯,特别是功夫茶小杯,应拢指端杯有隐定感,品茗时有舒适的口感。

爱茶之人,必有契合自己品味,彰显自身特质的品茗杯。正所谓“器具精致,茶愈为之生色”,茶在相配的茶杯中方显圆满,茶杯经茶香滋润才算完整。

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款常见的杯型:

1、葵口杯

葵口杯,因口部像葵花而得名,在唐宋时极为流行,可分为四葵、五葵与六葵,分别代表唐代、五代和宋代。葵口杯精美可爱,每条棱从杯底上延至杯口,这种杯型特别适合女性使用,很好地彰显了女性婉约、温润之美。

2、直筒杯  

顾名思义,直筒杯杯身呈圆筒状,杯型简约、直接、硬朗,可搭配淡色竹质茶席,适宜饮用例如绿茶、黄茶等汤色较淡的茶。

3、折腰杯

这款杯型有两种寓意:其一有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暗喻,而在使用上,由于杯身中间有一处收腰的曲线,方便使用时拿杯。《晋书·陶潜传》记载,陶渊明不愿“为五斗米折腰”,因而辞官归隐田园,才有了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田野生活。而唐代大诗人李白,更有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的诗句,进一步把“不折腰”与清高的骨气联系在一起。

4、竹节杯  

苏轼说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”世人皆爱竹。不同的人,将竹子赋予了不同的表现形式,而在手工艺匠人们的手中,那节节清脆的劲竹摇身一变幻化而成竹节杯,如玉温润,如雪透彻,以一种更加细润的方式伴人左右。这款杯子模仿了竹子的经典造型,体现了使用者的高风亮节、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品性。

5、钟形杯

钟形杯杯口略外张,杯型偏高,腹部圆润,形状像是倒过来的一口钟,故名钟形杯。由于钟形杯杯身较高,利于茶叶香气留存,常用以品饮浓香型铁观音。

6、四方杯

四方杯杯型有点像古代的四方米斗,但在棱角处做了圆润处理,整个杯子圆中有方,方中有圆。四方杯的优点在于,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。这是由于杯子开口大、高度低,导致液体表面张力变大而造成的。

7、压手杯  

压手杯,是明永乐年间最有名的杯型。它的杯口平坦向外撇,腹壁则近乎竖直,从下腹壁处内收,圈足。握在手中时,外撇的杯口正好压合在舒张的虎口上,且杯的重心下移,安稳妥帖,故而称为“压手杯”。由于压手杯杯口宽,适合手型较大的人使用。

8、铃铛杯

流行于明清时期,因形如倒置的铃铛而得名。看起来和钟形杯有点大同小异,但杯肚没有钟形杯那么圆鼓。

9、马蹄杯

因倒置形似马蹄而名。敞口,斜削腹,内凹小平底。明成化、嘉靖,清康熙、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。高矮不一,底部有的有圈足有的没有圈足,但整体的造型都像马蹄,杯口外翻,杯壁线条弧度美。

敞口的杯型有利于拿捏,独特的马蹄造型能给茶席起到点睛作用。

10、斗笠杯

斗笠杯的整体造型,如同山村水乡里蓑翁的斗笠,口部大,底足小,取田园生活怡然自得之美。它的杯身线条简洁、优雅,没有圆润丰腴的“油腻感”,扑面而来就是一股极简的“性冷淡风”。自古而今,文人雅士们都很喜欢这样清俊不俗的杯型。取杯品茶时,“若姜尚之于渭水,于山水间心怀天下,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”。使用建议斗笠杯适用于各类茶席,经典的杯型也适合不同人使用。

11、圆融杯

圆融杯的杯口略微内收,杯身则向外微微鼓出,就好像我们脑中那个一直呵呵笑的弥勒佛。这样的杯型设计,能够使茶杯的聚香和聚味效果更好,也蕴含着“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”的豁达与境界。

酒文化文章推荐

酒文化 TOP10